主页 > 教育 >

义务教育变革:不让择校了,我们的孩子何去何从?

来源:青年教育网 2019-08-01 16:40

  

 

  7月8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关于义务教育改革的重磅文件,其中提到“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统一管理,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” ,方向上禁止幼升小、小升初择校。

  消息一出,家长群立时炸了,并旗帜鲜明地分成了两个阵营:反对和支持。反对者认为孩子努力多年,原本进入心仪学校已是十拿九稳,如今却突然改变政策?拥护者则大松一口气,“鸡娃”的脚步终于可以放缓些了...

  大家对改革还存在很多顾虑,怀疑是否能有效施行,但不管如何,想法是好的。悲观者总是对的,赢的都是乐观的人。

  公民同招,民办摇号,是好消息吗?

  7月8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关于义务教育改革的重磅文件:《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》,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。

  我所在的几十个家长群最近都在讨论这项改革意见,大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第十七条:“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统一管理,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,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计划的,实行电脑随机录取。”

  简单的说就是:公民同招,民办摇号。再直白点就是:幼升小没有了,小升初也没有了。

  这个意见如果能得以严格落实执行,毫无疑问将会对现在的教育生态产生重大影响。

  民办摇号,肯定要比公民同招要更能彻底抹杀民办学校的优势,幼升小、小升初的择校风将被彻底遏制;为了择校而产生的各种补习需求也将销声匿迹;没了对优质生源的垄断,所谓的“菜小”、“菜中”、“牛校”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……

  这项政策一发布,家长群中就旗帜鲜明的出现了两个阵营:坚决反对和大力拥护。

  受影响最深的肯定是明年幼升小、小升初的家庭。很多家庭在多年前就规划了孩子的升学目标,孩子也参加了不少补习班。现在突然通知要摇号派位了,情感上一下子接受不来是肯定的:你不能临考试,改大纲啊!

  

 

  公众号“今西安”发布了一篇文章,一位西安的父亲讲述了孩子多年努力,本来进入心仪学校十拿九稳的,但因为改摇号了,没能摇进心仪学校的故事。孩子的遗憾和不甘,父母的质疑和诘问,让人读着动容。

  但对另一部分家长来说,这是个好消息。

  个人公众号“陪伴札记”的运营者是我朋友圈数一数二、足以让人产生焦虑的“鸡血妈妈”,她的孩子也将参加明年的上海幼升小,并且坚持要考民办。新政对他们家庭的影响必然是首当其冲的,“难道让我们参加上外附小的摇号吗?这可能性比自己考还要低啊。”

  但她在第一时间发文为这条政策鼓掌:“可以预见到,在这个全民抢跑,把孩子不断往前推的畸形鸡娃社会,可以稍微放慢一点脚步了。”

  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比名校更重要

  这篇文章不对改革作解读,我今天来谈谈教育和择校。

  在上海,幼升小和小升初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。因为我没有学区房,儿子两岁时就有好心妈妈提醒:

  在上海,一定要给孩子进一个好的小学。因为现在好的民办小学,直接为好的初中输送生源,有了好小学,就有了好初中,好高中。但如果进了“菜小”,学校环境生源差就不说了,小升初翻盘概率是很低的,好初中名额都被几所小学锁定了,如果你进了菜中,连高中都悬了。

  “所以,”她说,“幼升小有多重要你知道吗?”

  中考是把学生的筛选压力延长到了9年,而因为有幼升小择校这个“决定孩子一生成败”的关卡,掐尖的压力下沉到了低龄。

  要知道,幼升小阶段的孩子,智力和能力水平其实是差不多的,撇除人群中极少数极具天赋的“神童”,大部分都是普通孩子和普通家庭,想要在众多普通孩子中脱颖而出,只有鸡娃一条路。

  “早教幼儿园化,幼儿园小学化”

  “月薪三万,撑不起孩子的暑假”

  “未来不会XX的孩子会被时代淘汰”

  超前学、砸钱学、无死角学。成为的“鸡娃”标配。

  于是,这条起跑线越来越超前的跑道,让整个社会变得空前焦虑。“剧场效应”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现象:当前排的人已经站起来了,后排的人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到了舞台。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家庭,都被裹挟其中。

  全国范围来看,少部分择校人群话语权惊人,焦虑传染给其他不择校人群能量是巨大的。上周去重庆,我大学同学的孩子完全没有择校的困扰,但她也关注北上广的教育,说“我看到这些信息,就觉得我儿子要废了。”

  “我想要的从来不是超前教育,而是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的教育方式。虽然我也有自己幼升小的目标,但比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一所更好的学校,我更想要的是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,因为个人永远不能把自己抽离出这个大环境。” “陪伴札记”在推文中写道。

  我不算是个鸡血妈妈,没有放养,不算抢跑,也没有被幼升小的“人生决定意义论”吓到,但当我看着身边那些有财力、有精力的家庭飞驰而过,每一天都不浪费,你要说完全没有失衡是不可能的。

  当孩子的同龄人开始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,我也会对自己只会搭复杂乐高玩具的孩子感到忧心忡忡。

  鸡血的大环境给我带来的“相对剥夺感”很真实,就像小房子周围出现了一座宫殿,小房子塌缩成了茅舍。

  但这些家长错了吗?除却少数一门心思要孩子成为人上人的家长,大多数家长的想法并不过分:孩子能站稳别掉下去就行,能往上走几步就更好。

  但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却一点都不容易了。病急乱投医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:提前。5岁的孩子掌握10岁乃至更大年龄才能学会的知识,被视为一种能耐。

  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童年消耗在了无尽的补习班中,奥数、英语、语文、才艺,越来越超前的学习和应试,从心智上、行为上向成人社会靠拢。

  但孩子身处其间,也会有隐隐比较:为什么人家学钢琴我不学?为什么别人都会跟外教对话了我不会?为什么人家都在玩珠心算和编程,我要玩泥巴?我不知如何回答孩子的这些问题。

 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描述过一类孩子,现在听起来格外扎心:

  “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,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,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,他们长得既不丰满,也不甜美,而且很快就会腐烂: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。”

  我们会回到过去“均贫”的年代吗?

  义务教育是国计民生大事,是阵地。这次改革的本意是公平、平均,但也有很多家长认为,这是要把大家拉到均贫的年代。

  我不这样认为。

  按照过去择校的模式,好的生源被集中在少数几所优质的民办学校,“菜小”、“菜中”没有了优质生源,就越来越没有人去,好的学生更集中显得学校更好了,但大家也没有更“富”啊。

  为什么好学校令人趋之若鹜,说到底是教育资源的稀缺,但我们一直说的教育资源,最重要的并不是政府政策,不是捐赠,不是老师,而是生源。

  没有了优质的生源,再好的教师也会渐渐找不到价值,再好的硬件也发挥不出作用。改革的思路就是要打乱生源配置,以后的“菜小”还是不是那个“菜小”,“牛校”还是不是那个“牛校”都是未知数,学校对摇号的担忧完全不亚于家长。

  现在网上流传了一些段子,不传谣不信谣,但你能品出所谓牛校对优质生源的渴求。大家把抢占生源的那股劲儿省下来,踏踏实实搞教学做特色不好吗?

  

 

  打乱生源配置的好处显而易见,对普通学生来说,优秀的同龄人是他们的目标;对优秀的学生来说,与更多元的同龄人交往,长远来看都是利大于弊的。阶层隔离对双方都不是什么好事。

  罗素说了,参差多态才是生命本源嘛。

  再说,今天孩子能获得的教育资源跟我们当年不能比了,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与当年也不能同日而语。

  我家住在远离市区的松江,在我家方圆2公里,数学、英语、体育、琴行,培训机构一应俱全。那些曾经能把择校政策摸得门清的家长,释放一部分生产力,用在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特长多好。

  没了择校,大家都会双手一摊不管孩子了吗?

  当然不会。择校需求降温,但教育需求并不会降温。

  我身边的妈妈少有对政策特别敏感的,无论早先是不是择校的。他们周末该上的课还是会上,该拉的琴还是会拉,该读的书一本也不落。让孩子摇号进公办,并不会浪费了她走过的这些求学求知路,踏踏实实的每一天,都不会错。

  只不过,希望改革能让家长未来在给孩子报辅导班的时候,真正从孩子的需求出发,而不是站在择校的角度来进行选择。

  

 

  比起择校,更重要的教育在家庭

  在教育界,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直存在两种流派。

  一种是社会本位论,主张教育目的是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。国家主导的教育很难逃出这一流派的影响。

  考虑到高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角度来说,选拔就是最先被考虑方式。为了杜绝徇私舞弊,最好有一个统一的考试,最好有标准的答案,这就是我们现在诟病的应试教育。

  另一种是个人本位论,从人的理想出发,我们期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,拥有怎样的人格。

  你能说这两个流派哪个错了?选拔的成功在于精确符合设定的标准;而真实世界的成功,在于在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里,自己找出要走的路。作为父母,我们最终还是希望孩子既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,同时融入这个世界。

  因此,教育的目的不该只有适应社会,同样教育的责任也不能全都推给国家。(题外话,在教育上国家要做的确实还很多,加大基础教育的GDP投入比重,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等等。)

  

 

  虎妈蔡美儿的小女儿露露从小学小提琴,为了让女儿坚持下来,蔡美儿每周花8个小时开车到名师那里上课。

  她的网球教练评价:“她(虎妈)是一个愿意花200%的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人。”

  露露后来成功被选为高中管弦乐队的队长。但她最后却放弃了小提琴,迷上了网球。

  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?因为在我看来,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某个具体的人,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,或进入某所学校,而是让孩子拥有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品质:坚韧、乐观、热爱学习、热爱生活……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。

  而这些往往都不离不开家庭的滋养。

  作者 | 蝎子号

[ 责编::笑三笑 ]
阅读剩余全文(

视觉焦点

  • 一个乡村少年,要经历多少个“冬

  • “红船精神万里行”大型图片展

推荐图片